思政课教师心得:让“低头族”抬起头来

发布日期:2014-06-24    浏览次数:

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,“低头族”现象越来越突出:学生虽然人在教室,却专注于低头玩手机、低头看课外书、低头睡觉……怎样使大学生回归课堂,让“低头族”抬头,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,这是信息化时代给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问题。在教学实践中,我注重强化自身的三种力量,增强教学效果,即牵引力、感染力和亲和力。


发挥教师牵引力,引导学生明是非

首先,要引导学生明确思政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。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课、专业课,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,是追求人生的“善”;思政课也不是某些人眼中的“无用”“说教”课程,而是一门人生科学、人文科学,是追求人生的“真”;思政课不是重在知识传播、概念阐释,而是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、爱国情感的培养、理论思维的深刻,是感悟人生的“道”。所以,教学实践中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“善”“真”“道”的素材,以丰实的内容吸引学生。

其次,牵引学生尽快确立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。高校思政课大都安排在大一、大二进行,新生们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,新的学习目标尚未确定,学习动力和学业需求尚不明确。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上课的有利时机,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目标,找到学习动力。比如,在大学期间是立足于考研、考公务员,还是在专业或兴趣特长上有所发展,是攻读双学位、双专业,还是博览群书,打好基础,对此可给予指导和建议。再次,引导学生多读书、勤思考,正确认识网络的双重功能,学会自我控制、自我教育,做自己的主人。多年来,我每讲完一个专题,就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应的阅读书目、名篇名著、相关视频、网站,或布置些学术选题和实践调研活动,努力引导学生勤思考、善实践。我曾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调查问卷:“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什么?”挑选部分学生组成课题小组,指导他们调研、统计,写出调研报告。这一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学术能力,又使他们从大量事实中深刻认识了网络的双重影响。


增强教学感染力,培养学生知情理

有感染力的课堂才能“抓住学生”。怎样讲出激情,增强感染力?首先,自己要真信真懂。自己真信了,才能坚持立场,感染别人;自己真懂了,才能触类旁通,讲出深度。其次,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,创设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,增强课堂活力。比如,在《纲要》课上,我布置给学生一些选题,如“感悟伟人的思想魅力——读近现代史人物名著有感”“怎样看待农民的革命性和落后性”“革命与改良谁说了算”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——怎样看待毛泽东和蒋介石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中国之命运”,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课题报告,并制作成PPT或微视频,在课堂上展示,事实证明,效果很好。


提高教师亲和力,带动学生感兴趣

亲和力,就是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互动关系,让学生对教师不敌视,不“见外”。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不是和学生套近乎,更不是一味迎合学生,而是“德”“才”“表”的亲和。“德”是亲和力的基础。思政课教师应以其责任心、敬业精神、关爱学生等师德风范影响感召学生,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可亲、可敬、可信的形象,这是信其“道”的基础。“才”是亲和力的表现,“才”不仅是指教师的真才实学,还指教师的才艺。比如,广博的知识面,突出的特长和爱好,幽默风趣的谈吐,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的熟练运用,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表达方式,等等,都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,易于使学生听得过瘾、耳目一新。“表”是亲和力的外化。思政课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吸引力。温和、耐心、宽容的举止,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,增强其对教师的信任度。同时,课堂外的亲和也很重要。经常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,与学生交心,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,教学目标会更好地得以实现。


文字来源:毛玉美(山东财经大学沈汝凡超哇噻圣诞装教授

文字编辑:尹文明

审核:王银乐